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119011
改良盆底重建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蒋素玲
第1页

    参见附件(2113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对盆腔脏器脱垂进行改良盆底重建术的效果。方法:随机将36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改良盆底重建术进行盆腔脏器脱垂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盆底重建术进行盆腔脏器脱垂治疗。对比两组间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和复发情况发生等情况。结果:研究组盆腔脏器脱垂均治愈,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无复发。对照组4例复发,未发现手术并发症。且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研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盆底重建术可有效的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优于传统盆底重建术。

    [关键词] 改良盆底重建术;盆腔脏器脱垂;疗效;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87-02

    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是临床常见的因为盆底肌肉支持功能障碍引起的。一般表现为外阴出现脱出物、尿频、尿急、肠道功能紊乱等。主要是由于分娩等原因引起的。以往通常采用传统的盆底重建术(traditional pelv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但是效果不甚理想。Berroca等在2004年应用补片的改良盆底重建手术(modified pelv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本研究将改良盆底重建治疗和传统盆底重建术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等指标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7月本院共收治36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其盆腔脏器脱垂评估指示点(POP-Q分类法)均为Ⅰ~Ⅲ度。年龄为34~52岁。随机将36例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用改良盆底重建治疗,对照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用传统盆底重建术。两组间年龄、盆腔脏器脱垂评估指示点分类法、体重指数、病程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术前均进行POP-Q分类法评估,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输血四项等准备。所有患者均进行宫颈病理学检查,排除宫颈疾病;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排除子宫内膜病变,进行B超检查排除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对照组进行阴式子宫切除术和双侧主骶韧带对合结扎。研究组进行改良盆底重建治疗。

    1.3 观察指标

    改良盆底重建治疗和传统盆底重建术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等之间的比较,术后6个月随访复发情况、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研究组盆腔脏器脱垂均治愈,随访6个月后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无复发。对照组4例复发,未发现手术并发症。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大于研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住院天数明显大于研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大于研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研究组盆腔脏器脱垂均治愈,随访6个月后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无复发。对照组4例复发,未发现手术并发症。

    3 讨论

    在生理状态下,骨盆底有坚韧的肌肉和筋膜支撑,子宫两侧及后方有韧带和骨盆壁相连。宫颈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以上。盆腔脏器脱垂者的盆底肌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因损伤而发生撕裂,慢性咳嗽,便秘或因其他原因引起其张力减低导致支持功能薄弱。子宫及其相邻的膀胱和直肠可发生向下移动。盆腔脏器脱垂主要包括了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1-2]。其中子宫脱垂(uterine prolapse) 最为常见,往往是因为分娩损伤引起的,尤其在阴道手术产时行助产术者等导致子宫韧带、盆底筋膜、盆底肌等张力降低,出现撕裂。也有由于产后恢复不良引起的,如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也有可能是先天性字盆底肌发育不良或功能障碍等引起的。长期咳嗽和长期便秘会导致盆腔脏器脱垂更加严重。人们平时所说的盆腔脏器脱垂主要指的是子宫脱垂。

    国际上对于子宫脱垂多采用国际节制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1996年公布的POP-Q( The 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分类法。采用阴道上6个指示点(阴道前壁Aa、Ba,后壁Ap、Bp,中间点C、D点)与处女膜之间的距离来描述器官脱垂的程度。指示点位于阴道内,用负数记录,位于处女膜外,用正数记录,处女膜部位为0[3]。

    近年来,关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渐受重视,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如盆底重建手术的整体理论。改良盆底重建治疗改良了解剖学恢复,功能恢复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方面。改良盆底重建治疗不仅治疗了盆腔脏器的脱垂,同时恢复了盆底正常的解剖结构及盆腔脏器的功能。通过补片进行盆底重建,增强了盆底的支持功能,并且不需要切除阴道黏膜,可以有效的保留阴道的深度和宽度。在膀胱和直肠恢复的同时,实现了阴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证明,与传统盆底重建术有术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相比,改良盆底重建治疗缩短了手术时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1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