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8年第15期
编号:13302184
不同时间窗对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76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均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依据患者发病至入院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 各38例。甲组在发病后3 h内开展手术治疗, 乙组在发病3 h后开展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结果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乙组的78.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发生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作次数分别为(1.49±0.35)、(0.84±0.05)、(1.20±0.33)、(0.52±0.01)次, 均明显少于乙组的(4.92±1.55)、(3.24±0.67)、(3.22±0.60)、(2.14±0.07)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前壁心梗急性冠脉介入治疗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显著, 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具有深刻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5.021

    急性前壁心梗是心血管内科常见危急重症之一, 目前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是促使冠脉再通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成熟发展和药物支架的创新研发, 早期冠脉介入治疗的救治成功率不断升高[1]。有研究指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开通梗死动脉时间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为对比急性前壁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不同时间窗对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 本院抽选2014年6月~

    2016年8月心血管内科病房收治的76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纳入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8月本院心血管内科病房收治的76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 依据患者发病至入院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甲组(发病至治疗间隔时间<3 h)和乙组(发病至治疗间隔时间为3~12 h),各38例。甲组中男22例, 女16例, 年龄45~73岁, 平均年龄(66.24±5.17)岁。乙组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47~75岁, 平均年龄(65.49±6.7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甲乙两组患者均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术前完善常规检查, 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石家庄欧意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3023635, 规格:25 mg×100 s), 同时含服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83, 规格:75 mg×7 s]。甲组患者在发病后3 h内开展手术治疗, 乙组患者在发病3 h后开展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对确定急性前壁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术, 判断血管冠脉狭窄程度, 观察血管壁情况, 对病变区植入支架, 开通梗死血管, 术中给予肝素并建立静脉通路, 术中需要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1周再次行冠脉造影, 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狭窄段完全消失或狭窄程度<50%;好转:狭窄段狭窄程度50%~75%;无效:狭窄段狭窄程度≥75%。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 观察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作次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甲组显效21例, 好转15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乙组显效14例, 好转16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8.95%,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5, P<0.05)。

    2. 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作次数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 甲组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均明显少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前壁心梗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 在发生急性前壁心梗后, 心脏供血血管被阻塞, 可导致心肌缺血[3-5], 如果阻塞

    >30 min将引起心肌坏死, 一般8 h后心肌将完全坏死, 从这个角度分析, 越早開通闭塞的血管, 越有利于患者心肌存活和疾病康复, 患者死亡风险也就越低[6-8]。目前临床多采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以开通闭塞的血管, 对心肌进行快速再灌注, 从而延缓心肌坏死进程[9, 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发病后3 h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疗效, 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而且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作次数也显著减少, 优于发病

    3 h后进行治疗的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越早治疗能够实现心肌水平的有效灌注, 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冠脉血流, 从而缓解患者症状, 此外, 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心肌损伤, 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早期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治疗效果与术后生活质量, 具有深刻的临床借鉴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敏芳, 严丽娟, 陈瑛, 等. 经皮冠脉介入术后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9):

    1040-1042.

    [2]付翔宇. 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对其疗效的影响观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7, 28(8):984-986.

    [3]韩羽.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心理医生, 2017, 23(8):57-58.

    [4]唐湘宇, 洪华山, 谭华清, 等. 不同时间窗介入运动训练对心肌梗死大鼠生存率及左室心功能变化的影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6, 38(5):321-324.

    [5]张宁, 徐标, 孙步高, 等. 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的对照分析.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3):243-246.

    [6]王海斌, 高晓丽, 张小坤, 等. 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后发生左心室重构的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 11(12):1159-1162.

    [7]冉琴. 不同时间窗对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2):44-45.

    [8]黄燕, 曾俊, 蒋利成,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优化急诊诊治流程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7, 12(3):295-297.

    [9]王丙剑, 胡婷婷, 耿金, 等. 氯吡格雷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应用. 江苏医药, 2015, 41(15):

    1777-1780.

    [10]司贤峰.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7):84-85.

    [收稿日期:2018-01-18], http://www.100md.com(庞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