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336206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4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5日 孙韶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

    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方法 对照组采用泼尼松、B族维生素、面部表情肌训练等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治疗,并随证加减,30 d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6%和100%,对照组为41%和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味牵正散

    

    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由此引起外周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征。笔者自2006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4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66例患者均来自我院内科门诊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龄15~68岁,平均36岁;病程1~7 d;左侧19例,右侧25例;其中26例有受风寒病史,其余无明显诱因。对照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6~67岁,平均34岁;病程1~6 d;左侧9例,右侧13例;其中14例有受风寒病史,其余无明显诱因。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制订[1]:①急性起病,数小时至数天内瘫痪症状达高峰。②临床表现为一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一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变大,闭目不能或不良,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漏气等。③部分患者可有受风寒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④ 所有病例发病在一周以内。⑤均为单侧发病。

    122 排除标准 所有病例排除下列疾病:①中枢性面瘫。②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所致的外周性面瘫。③腮腺炎、腮腺肿瘤及颌后的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病变累及面神经而引起外周性面瘫。④桥小脑角肿瘤、颅底脑膜炎、鼻咽癌等后颅窝病变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下列方法治疗:①激素治疗 在急性期给予一个疗程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初始计量05 mg/(kg?d),晨起一次顿服,连用5 d,10 d内逐渐减量停用。②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12 500 μg,肌肉注射,1次/d,15 d一疗程,可应用两个疗程。③ 发病后即进行局部按摩,方法是对着镜子用手掌紧贴于瘫痪的面肌上做环形按摩,3次/d,20 min/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可减轻患侧面肌受健侧的过度牵拉。④患侧面肌活动开始恢复时进行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面部表情肌的训练,每日可进行数次,每次进行数分钟。⑤外出时需戴眼罩,避免沙尘进入眼内,点抗生素眼药水,睡前涂眼药膏,以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结膜炎。⑥应经常刷牙漱口,清除滞留于患侧颊齿间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牵正散治疗,加味牵正散方药组成:白附子6 g、白僵蚕6 g、全蝎6 g、秦艽15 g、独活10 g、羌活10 g、防风10 g、白芷10 g、细辛3 g、熟地10 g、当归12 g、白芍10 g、川芎15 g、鸡血藤30 g、甘草6 g。可随证加减:伴有恶风寒,发热,肢体挛急,肌肉关节酸疼,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表现者属风寒型,加用麻黄、桂枝;伴口苦咽干,舌苔薄黄,脉浮数等表现者属风热型,加黄芩、石膏、金银花、柴胡,菊花。1剂/d,水煎服,15 d一疗程,可连服两个疗程。30 d后进行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疗效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2]制定疗效标准。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口、眼及面部肌肉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口、眼及面部肌肉基本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症状与体征有一定好转,口、眼及面部肌肉活动有所改善,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恢复较差为有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无恢复为无效。

    2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确切病因未完全阐明。通常认为可能是风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因素等引起的局部神经营养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茎乳孔内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致面神经麻痹。西医在急性期主要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B族维生素等进行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中医临床中属于“口僻”、“吊线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头面部,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与寒、热、痰等邪合而为患,乘虚人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客邪阻络日久致瘀,瘀血阻滞,导致病情迁延。故以祛风散邪,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基于周围面神经的解剖以及本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本病治疗的的关键在于在急性期采取综合疗法及时减轻面神经管内局部水肿、减少面神经受压时间,改善局部供血,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这对减少瘫痪肌的挛缩、面肌抽搐或联带运动、鳄泪征、耳颞综合征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治疗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泼尼松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肌内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可促进神经髓鞘恢复;加味牵正散祛风散邪,活血通络,并随证加减,方中白附子、白僵蚕祛风化痰,并长于治头面之风;全蝎、秦艽善于祛风通络;独活、羌活、防风、白芷、细辛均为风温之品,驱散风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鸡血藤养血柔筋使祛风而不伤津并有活血通络之功,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之意;患侧面肌活动开始恢复时进行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面部表情肌的训练,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时时注意保护病侧暴露的角膜免受伤害或感染。本组充分发挥中西医优势,使风散邪去,络脉通畅,颜面恢复正常。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6%和100%,对照组仅为41%和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2] 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98.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2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