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134568
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赵志勇
第1页

    参见附件(2111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应用依那普利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对照组48例单独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内左心房内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l2个月后治疗组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3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显著,能有效预防房颤的发作。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依那普利;胺碘酮

    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存在明显心房电重构、结构重构和神经重构,这种重构可导致房颤不易被逆转1]。目前,临床上出现多种介入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仍是治疗房颤的最主要方法。由于临床上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如何从中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已成为治疗的关键。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联合应用依那普利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4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6例,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普通心电图、Hoter及超声心动图进一步检查证实。入选标准:①有反复性的房颤发作,每年发作次数﹥5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48 h,并且至少有2次为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②心功能I~Ⅱ级(NYHA分级)。进一步排除扩张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导致的房颤等疾病患者。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2~75岁,平均59.3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3.1年;其中高血压23例,冠心病21例,特发性房颤4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58.7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2.9年;其中高血压24例,冠心病19例,特发性房颤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房颤发作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规范的胺碘酮治疗,即第1周200 mg,3次/d,第2周200 mg,2次/d,第3周以后为200 mg,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10 mg,2次/d。两组患者每半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随访时间为12个月。两组服药期间患者如果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并且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用药后的第1、3、6、12个月对其进行Hoter检查,以观察心律失常的房颤发作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每2周检查普通心电图1次,利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内左心房内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比较(x±s,mm)

    

    组别例数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后12个月

    治疗组 48 34.8±1.8 35.5±1.9 35.1±1.6 33.4±1.4﹡

    对照组 48 34.7±1.7 36.2±1.8 37.2±1.9 38.5±1.9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

    

    作者单位:454600济源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

    2.2 两组治疗后窦性心率维持率比较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后6个月起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窦性心率维持率比较(%)

    

    组别例数 3个月 6个月12个月

    治疗组48 89.682.4﹡ 78.2﹡

    对照组48 87.471.9 62.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可反复发作并进展为永久性房颤,有致血栓栓塞的风险。房颤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使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和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房颤发生的病理基础为心脏器质性病变尤其是纤维化病变,左心房扩大等,导致心脏各部分的不应期极不均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使得心房的自律性增加2]。另外,它也可能会使心功能不正常的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临床上对房颤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治疗原发病外,用于转复和预防复发的药物有很多种治疗方案,其疗效不理想。

    依那普利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既能使心房肌细胞内钙超负荷减轻,减少心房肌有效不应期的持续缩短,又可减少心房间质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抑制其纤维化,显著降低心房重构的发生3]。另外,依那普利还能降低左心房内压力,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心房的电重构和组织重构,减少房颤的复发4]。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有I、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能够延长心脏所有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作用,抑制房颤的电重构;同时,进一步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另外,还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5]。但胺碘酮在治疗房颤时,患者易复发,治疗不彻底,因此,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房颤的转复率。

    本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内左心房内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l2个月后治疗组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3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1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