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2期
编号:12119269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22期
     【摘要】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发生率较高,且治疗方法很多,笔者将近年来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有关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包括尿潴留、尿失禁,可导致患者泌尿系感染、结石、肾积水,严重者可造成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此原因造成截瘫患者死亡位居首位。

    SCI患者由于神经环路(脑桥排尿与骶髓排尿中枢间的神经通路.额叶皮质运动区与阴部神经核间的感觉及运动束)遭受损伤,导致其发生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无力、逼尿-括约肌不协同等异常,形成神经源性膀胱[1]。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脊柱损伤发病率为每年25~35/10万人,其中1/7~1/6伴有脊髓损伤,故我国每年将递增5万名以上新的截瘫病例[2]。如此不断增加的脊髓损伤患者给国家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重建脊髓损伤后患者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经源性膀胱在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一般表现为完全尿潴留,适合于留置导尿,但当进入脊髓休克恢复期时,应该采用各种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积极干预,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膀胱功能训练、电刺激、磁刺激、针灸治疗等。

    1 膀胱功能训练,也称为膀胱控制训练,是一个系统的训练康复治疗,包括:建立饮水排尿规律,结合无菌间歇导尿建立膀胱的充盈、排泄规律;寻找触发点建立低级反射,促进患者自主排尿;通过手法增加腹压以及膀胱内压,帮助排尿更加彻底,使患者排尿顺畅、残余尿量减少,从而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复发的频率[3]。

    1.1 规律的饮水计划 要求患者晨起至20:00每隔2 h饮水200~250 ml,若饮入流质,如粥、汤、果汁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