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09030
静息心率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丁学智 杨巧丽 党彦平
第1页

    参见附件(1938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静息心率(RHR)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住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234例,根据住院期间平均静息心率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平均RHR在55~64次/min、65~79次/min、80次/min以上,按心梗常规治疗,观察1月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绞痛发作、再梗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RHR在55~64次/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最低。结论 女性AMI应严格控制静息心率。

    【关键词】 静息心率;急性心肌梗死;不良事件

    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是指早晨醒后10 min测得的心率,是反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最可靠、最简单的观察指标。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与AMI的预后直接相关。女性由于生理特点、心理社会因素等因素,心率变异性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多,死亡率高。本文旨在探索RHR对女性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见表1。回顾分析2004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住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234例,根据住院期间平均静息心率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RHR在50~64次/min、65~79次/min、80次/min以上,第一组89例,年龄44~82岁,第二组81例,年龄42~80岁,第三组64例,年龄48~82岁,见表1,三组例数、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梗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均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述3条标准中的2条:①持续性胸痛≥30 min。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肌酸激酶(CK)和同工酶(CK-MB)超过2倍正常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冠心病心肌梗死治疗常规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美托洛尔、ACEI类、硝酸酯类、利尿剂、肝素等,观察1月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绞痛发作、再梗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2看出,第一组即静息心率在50~65次/min,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绞痛发作、再梗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静息心率增快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心率增快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机制不仅在于心率增快对心脏的直接不利作用,更重要的是心率代表交感神经激活的“窗口”,这两者均对心脏有各种不利作用[1]。还发现过快的RHR与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且相互作用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资料显示,在72.9万例心脏性死亡患者中,女性的猝死率(52%)高于男性(42%)。2006年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中,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分别占总死亡的37.8%和35.9%,均高于男性。众多研究表明,性激素参于体内多种生理活动,雌激素调整脂质代谢,绝经后则发生明显的血脂紊乱,其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都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因此女性AMI患者围绝经期后有显著增加,心衰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男性。有报道绝经后发生胰岛素抵抗与雌激素减少有关。由于胰岛素抵抗为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因此也是绝经后女性AMI增加的一个原因[3]。

    在冠心病治疗中,为有效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目标RHR可控制在50~65次/min,这样有利于增加心肌收缩力;延长舒张期,有助于心肌灌注及每搏输出量的增加;还可以增加冠脉灌注时间和减少心肌的氧需求;同时还可减少过快的心率同其他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本研究经过回顾分析RHR,发现RHR在50~65次/min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3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