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08996
膈下逐瘀汤治疗小儿久泻15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何守利 朱宣明
第1页

    参见附件(2186KB,2页)。

     小儿久泻,中医辨证属泄泻范畴,是小儿常见病症之一。多由于伤食、感染,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等泄泻之证,加之治疗不当或因营养、体质种种原因而未能及时恢复,终成缠绵难愈之证。过去我们对该病治疗多采用抗菌素、输液、禁食等措施。由于近年来抗菌素的毒性反应,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使用抗菌素尚需慎重考虑。如肠道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产生等,往往导致病情迁延,致使小儿体质虚弱及消化功能紊乱。治疗比较棘手,不易收效。

    我们通过多年来应用清代王清任膈下逐瘀汤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150例,分析报告于下。

    1 一般资料

    凡小儿泄泻(不包括久痢)超过2-3个月者,均为观察对象。计男78例,女72例;年龄半岁~10岁;病程2~6月96例,6~9月39例,9~12月15例;脾胃虚弱79例,脾肾两虚型71例。

    2 治法

    2.1 基本方

    灵脂1.5 g,当归2 g,川芎1.5 g,桃仁2 g,丹皮2 g,赤芍2 g, 乌药1.5 g,延胡1.5 g,甘草2 g,香附2 g,红花1.5 g,枳壳1.5 g,此为1岁小儿-日水煎剂量。其他年龄适当增减。

    2.2 随证加减 脾胃虚弱加白术、茯苓、黄芪;脾肾两虚加附子、肉桂、黄芪;大便次数多且呈水样者加诃子、苡仁。

    2.3 用法 水煎,每日一剂;煎两次,药液混合,分作8~10次服完(平均1 h服一次),每次2~4匙即可。

    3 辨证分型

    3.1 脾胃虚弱型 大便溏泄,完谷不化,食后即泻,一日数次,便色白或淡黄不臭,排出无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指纹淡红,脉缓弱。

    3.2 脾肾两虚型 小儿久泻不愈,腹痛,腹胀,肠鸣,时轻时重,下利清谷,大便日达7~8次不等,夜多日少,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

    以上二型皆可试用膈下逐瘀汤化裁治疗,尤其伴有瘀血指征者更为适宜。如面色晦暗透清,皮肤粗糙,头发干燥、色黄、稀疏或脱落,腹胀、腹壁青筋暴露,腹痛部位较固定,舌质淡红透青紫或舌边缘有瘀点,舌下脉络青紫或青蓝,脉沉弦等。

    4 疗效分析

    中医对久泻辨证施治的报道较多,但分型较复杂,对初学者不易掌握。本法分型简单,辨证较易掌握,疗效显著,便于推广

    5 典型病例

    患者徐××,女,3岁。初诊2005年7月21日,患儿两月前因伤食致腹痛,腹泻,大便日达10余次,在当地治疗,用氯霉素等药症减,但大便始终不正常,有时每日4~5次,有时7~8次,色淡黄或深绿水样。后改服新霉素1周,大便仅有短期好转,病程缠绵两月不愈。也曾服过中药数剂(方剂未详),终未获效。小儿久泻,营养颇差,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缓弱,诊为脾胃虚弱型,即投膈下逐瘀汤加白术、茯苓、苡仁、黄芪。水煎缓服,1剂/d。二诊,药后次日大便为3次/d,且量少而呈糊状,色深黄(如药色),仍照上方再服两剂。三诊,药后大便基本正常,食欲增加,精神明显好转。后随访两月未见复发。

    6 体会

    6.1 小儿虚寒久泻,中医传统多以健脾益气或温补脾肾,收敛固涩等法治之,对活血化瘀之法却较少用。今笔者共同研究、商讨,选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获得90%以上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6.2 活血化瘀治疗小儿虚寒性久泻的机理。中医认为许多疾病,经久不愈者,常可与“血瘀”有关,王清任曾说过:“久病必有瘀”。中医所指的“血瘀”,既包括血流不畅,或停滞的血瘀,也包括血不循经,溢于肌肤或蓄积脏腑的血瘀;既有血分病出现的血瘀,也有由气分病导致的血瘀。因为,“气为血帅,血为气田”,“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所以气滞、气虚、实、虚、热、寒等证都可以出现血瘀。所以王清任说:“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瘀血之证”。并指出他制订的膈下逐瘀汤可治。

    方中桃仁、红花、丹皮、赤芍、延胡、当归等均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据近年国内有关资料报导都有改善肠壁血流量的作用,并有减少血管通透性。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的作用。川芎、红花的提取物和赤芍苷,据研究还具有解除肠平滑肌痉挛和镇痛的作用。所以,膈下逐瘀汤对于慢性泄泻所引起的肠管病变具有改善和修复作用。

    其次,膈下逐瘀汤为什么对久泻可治而对急性期则无效呢?可能是急性期细菌繁殖正盛,细菌毒力正强,若应用活血化瘀药,改善肠壁循环,,反而会促使细菌的扩散和加快毒素的吸收。而久泻多是在应用了较长的抗菌素后,感染期已过,这时的主要矛盾是肠胃功能紊乱,肠壁处于慢性充血和水肿状态。应用膈下逐瘀汤,对改善肠壁的血液循环,促使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加强肠管的蠕动和肠胃功能的恢复,都可能有良好的作用。

    6.3 在用药过程中,若患儿还存在着脱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失调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8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