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3073619
中药制剂“毒与效”的整合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18期
     [摘要]中药制剂过程蕴藏着中药“毒-效”合和关系,是实现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制剂角度阐释中药制剂复方合煎、中药制备工艺、剂型及给药途径、辅料品质等对中药“毒-效”的影响,指出应从中药制剂全过程、基础研究及中药现代制剂角度加强对中药“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探寻制剂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机制,明确中药制剂在中药“毒与效”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中药制剂;制剂过程;“毒-效”关系

    中药制剂过程是实现中药“毒-效”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方式。古人常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制剂手段以“减毒增效”。传统制剂理论论述“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通过将有毒中药制成蜜丸、蜡丸、糊丸等剂型延缓其峻猛之性。《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所载“辰砂圆”便是采用水煮面糊为圆,通过将药物制成糊丸以延缓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进而减缓方中白附子、天南星等药物的毒性。《神农本草经》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根据药性不同,将药物采用水提取、醇提取或打粉入药等工艺处理药物以减毒,例如巴豆,其所含的毒性成分巴豆油不溶于水,故多将其打粉,入丸、散剂以便控制剂量。同时,中药复方蕴藏着“组分合和”的相互作用,采用复方合煎、先煎、久煎等方式亦可减少有毒中药的毒性,例如四逆汤中“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