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443482
代谢及内分泌疾病(2004.07.22)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81期
     芪丹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

    糖尿病肾病的终末期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主要的致死原因,治疗难度大,故延缓其发生和发展十分重要。据悉,近3年来,江苏省通州市中医院的周正华医师等以自拟芪丹地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4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并附有典型病例1则。

    将5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按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患者中应用30R诺和灵胰岛素治疗12例,其余均使用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吡嗪,50例患者血糖均控制达良好水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芪丹地黄汤,其方由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所组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0天为1疗程,间隔2天后继续下1个疗程,共4个疗程,以后汤方制成丸药服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洛丁新每日5~10mg,20天为1疗程,服用4个疗程。经治疗后,治疗组25例中,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25例中,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56.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β2-MG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其病理机制为阴虚燥热,而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作为其并发症的糖尿病肾病,病情缠绵难愈,多致气阴两伤,同时“久病入络”而有瘀血阻滞的病理变化。据此,周正华医师等用黄芪、丹参与六味地黄丸合用以益气活血,滋阴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增加和调整免疫反应效应,有防止或逆转尿蛋白的作用。丹参能够增强耐缺氧能力,同时可以使血黏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减轻,血流加速,毛细血管网开放增加,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凝状态。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补泻结合,滋补而不留邪,降泻而不伤正,为补肾名方。周正华医师等认为,以上诸药配伍,既符合中医理论,又符合现代医学关于糖尿病肾病的论述,药证对应,故取效明显。以上所作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亦显示,其自拟芪丹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确有较好疗效。

    芪精降黏汤治疗高黏血症疗效满意

    《中医杂志》2004年第5期报道了广东省湛江中心医院周华凤医生临床采用芪精降黏汤治疗高黏血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诊断标准根据1988年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血瘀证诊断标准》,具有1项体征加2项或以上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者诊断为高黏血症。周华凤医生共收治了2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益气活血方治疗组136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60例;年龄25~86岁,平均年龄55.5岁,发病高峰年龄为55~70岁,占60%;原发性高血压病31例,原发性高脂血症40例,冠心病28例,脑血管病变15例,糖尿病10例,慢性肾病12例,合并肾或泌尿系结石15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13例,风湿性关节炎20例,慢性肝炎14例,胆囊炎合并胆结石23例,部分患者兼有两种以上并发症。对照组114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49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53.85岁,54~72岁者,占63%;原发性高血压病25例,原发性高脂血症32例,冠心病22例,脑血管病变12例,糖尿病7例,慢性肾病8例,合并肾或泌尿系结石1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10例,风湿性关节炎16例,痛风病10例,慢性肝炎11例,胆囊炎合并胆结石20例,脂肪肝26例。部分患者兼有两种以上并发症。两组年龄、病史、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治疗组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血瘀、寒凝血瘀4型。(1)气虚血瘀型(89例):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心悸怔忡,肢体麻木不仁,舌暗苔白,脉虚无力或结代。(2)气滞血瘀型(28例):症见胁肋胀、刺痛,攻窜不定,时重时轻,或痛处不移拒按,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苔薄,脉弦涩。(3)痰浊血瘀型(13例):症见咯痰咳嗽,喉中痰鸣且黏稠,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眩晕不寐,胁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骨节肿痛,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涩或结代。(4)寒凝血瘀型(6例):症见形寒肢冷,眩晕耳鸣,神靡体倦,面色淡白或萎黄,胸闷心悸气短,少腹冷痛,便溏尿清长,舌淡嫩苔白滑,脉沉弦或结代。基本方:黄芪、党参各30g,木香10g,女贞子、黄精、当归各15g,桃仁、红花、生蒲黄、川芎各10g,水蛭粉6g(冲服)。水煎服,每天1剂,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治疗效果,全部病例停用其它治疗高黏血症的药物。加减法:气虚血瘀型加附子、麦冬、桂枝各10g;气滞血瘀型加木香、枳实各10g;痰浊血瘀型偏热者减黄芪、女贞子、黄精,加黄连6g,天竺黄、全栝楼、制胆南星、竹茹、僵蚕各10g;痰浊血瘀型偏寒者加干姜10g,陈皮5g,砂仁10g。对照组用刺五加注射液,每次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4天为1个疗程。
, 百拇医药
    疗效标准:完全显效: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者;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血液流变学2项以上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或有关指标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或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组136例,完全显效95例,有效3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85%。对照组114例,完全显效46例,有效28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为64.91%。治疗组用药后头晕头痛,胸闷心痛,胸背刺痛,肢体麻木不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质暗红,脉结代等症状痊愈或明显好转或改善,两组经统计学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组各项疗效比较: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血瘀、寒凝血瘀型各证型的有效率分别为93.26%、78.57%、76.92%、50.00%,其中以气虚血瘀型为常见且疗效较为显著。但4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周华凤医生指出:该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益气固本为主药,唯气旺才能使血液运行畅通;桃仁、红花、丹参均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水蛭、蒲黄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女贞子、黄精补肾固本且降血脂及胆固醇;当归、川芎走而不守,为血中气药,可明显消除血小板聚集;加木香以顺气,全方共奏益气固肾化瘀之功。,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