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0193438
中医临床禁忌系列讲座:噎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90期
     临床操作禁忌

    1.忌不分年龄

    由于生理及病理方面的因素,年龄不同临床特征各异。青年人新陈代谢旺盛,病程短,组织学分化程度差,癌生长迅速、侵袭力强,临床上多以上腹疼痛、黑便就诊;老年人新陈代谢率低,肿瘤分化程度好,生长相对慢,痛阈降低、胃蠕动减弱及消化功能下降,就诊时以上腹饱胀、食欲减退及腹部肿块为多见。由于以上因素,两组病人早期就诊者少。造成延误治的原因如下:由于旧的观念,医生对青年胃癌警惕性不高,青年胃癌发展快,癌组织缺血坏死,影响胃镜病检阳性率;老年人痛阈下降,对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症状视为老年退化性生理改变,不予重视,更不愿做进一步检查;对可疑的胃癌病人,仅采用一般的钡餐检查,会导致误诊或漏诊,尤以早期胃癌不易显示;应将钡餐和内镜配合运用,互补各自不足,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使更多的早中期胃癌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经分析185例青老年胃癌特点,发现青、老年胃癌的临床表现虽相似,但最突出的症状各自不同。青年人以上腹部疼痛及黑便为主;老年人以上腹饱胀、食欲减退、呕吐及腹块为主。病程:青年组14天~6个月,平均2个月;老年组半年~3年,平均1.4年。其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亦有差异。
, 百拇医药
    2.忌内镜检查不及时、不完整

    不少胃癌病人入院初期未进行内镜检查,医师多据病人自觉症状或其他检查结果即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炎及贫血等。众所周知,即使食管、贲门、胃的良性病变,也必须经内镜检查后才能做出较正确诊断。如为恶性病变,更需有内镜直观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为确诊依据。如果入院初即想到做内镜检查,可能会降低误诊率。内镜直观检查经验不足也可造成误诊,在检查时已见到进展期癌的隆起性病变、溃疡性病变、弥漫浸润型病变、混合型病变等,应该不致误诊,但由于镜下诊断水平低,过分强调活检未发现癌细胞,又不结合病人有呕血、黑便、贫血、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而造成误诊。

    在内镜下未能按常规采取活检标本,对疑为癌症的病人,必须多部位、多块数、深部位取活检,才能提高阳性率,三者缺一都会使活检阳性率下降。取材部位要正确,一般应采取7~10块以上活组织,深部取活检应采用挖洞法。

    微小胃癌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加之内镜检查时直观所见其恶性征又不明显,故检出率很低,极易漏诊,微小胃癌系指病灶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早期胃癌。分析术前漏诊之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内镜医师对微小胃癌内镜下直观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微小胃癌的警惕性不高;二是X线医师对微小胃癌在钡餐造影时所见特征缺乏认识,加之所用钡餐造影方法不正确;三是未能采用有助于微小胃癌诊断的其他方法。当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内镜学家及放射学家,也很难做到不漏诊和误诊。
, 百拇医药
    3.忌忽略早期非特异症状

    早期胃癌多数无症状,有表面扩散持续2~3个月或6~7年才向纵深发展的特点,至进展期已属较长时间的延误诊断。由于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在处理与预后方面有很大区别,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对改善胃癌预后很有意义。

    胃癌早期症状为非特异性,如腹部不适、腹胀、嗳气、隐痛等,为胃炎、溃疡、胃癌所共有的症状,对此应提高警惕,不能满足一时的诊断或一次的检查结果,乃至症状典型已进入晚期。因此必须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胃癌的警惕性和增强广大群众对胃癌知识的了解,以求及早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癌前疾病作定期随访复查,1978年经WHO统一,5种癌前疾病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残胃、胃息肉及Menetrier病,癌前病变为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目前多倾向于对高发人群选择性普查,建立定期的检查制度,其对象为癌前疾病、癌前病变及有胃癌家族史者,一般认为癌前疾病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高度怀疑癌肿适当缩短复查时间。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国内外报道早期胃癌的好发部位为胃下部或中部,胃上部早期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另有资料提示位于胃上二分之一的肿瘤预后较差,这也与上部癌不能早期诊断有关。无论贲门癌或胃体部癌均以溃疡型多见;这种溃疡浅而平坦,加上贲门及胃体上部的解剖特点,钡剂通过迅速,附着不良,不能加压,无法获得多面观察等原因,钡餐检查容易漏诊。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早期上部癌的最优方法。主要应注意到:①进镜时主要观察贲门的扩闭情况,粘液糊的颜色,胃大弯侧退镜时重点检查上部小弯侧,贲门口粘膜的改变及是否有出血,因内镜检查中的机械损伤易导致病变处出血,这是诊断上部早期癌的重要线索之一;②内镜高位反转检查对贲门远侧及胃底部早期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反转后必须旋转镜身180度以免漏检被镜身遮盖的另一部分粘膜;③对可疑病变未能确诊者均应在短期内复查内镜,高位溃疡病人作定期内镜随访,活动期2个月左右一次,愈合期6~12个月一次;④由于贲门及胃体上部的解剖特点,内镜前端部活动的空间小,所以活检的阳性率偏低,而同时刷检细胞学检查,由于取材范围广泛可明显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应配合应用。
, 百拇医药
    4.忌检查方法单一

    (1)提高胃镜检查时对微小胃癌直观所见特征的认识。微小胃癌属于早期胃癌的范畴,内镜下可表现为隆起型、平坦型及凹陷型,其病变虽小,仔细认真观察,也能发现其具备一定的恶性征象:①隆起型类似山田Ⅱ型胃息肉,隆起粘膜边缘与周边界限较清楚,隆起粘膜色泽变淡或发红,反光增强或发暗,粘膜表面粗糙不平,仔细观察呈细小颗粒状或小结节状改变;②凹陷型表现为浅表糜烂至浅表凹陷,凹陷之边缘不整齐、凹凸不平,呈结节状改变,仔细观察凹陷周围粘膜有萎缩性改变,并见到粘膜皱襞有集中现象,且集中之粘膜皱襞呈虫蚀状、棒状变厚、铺状变薄、突然中断、互相融合等恶性征;③平坦型的病变粘膜不隆起,但粘膜色泽、光泽、平滑度与周围正常粘膜不同,可类似隆起型微小胃癌的粘膜变化。对在胃镜检查直观发现有上述恶性征处,应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

    (2)进一步提高X线钡餐造影对微小胃癌的检出率。有学者对51例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X线所见做了大量研究,提出X线诊断微小胃癌必须采用特制钡剂进行低张力双重对比造影方法,此时微小胃癌在X线片所显示的粘膜像上表现为病变边缘不整齐,呈毛刺状,皱襞线增粗、断裂,胃壁僵硬或舒张不良,粘膜纠集、中断、变形,局部胃小区模糊破坏,息肉样或颗粒样充盈缺陷,表面高低不平或有大小不一的结节,不规则钡斑或异常积钡,浅小的龛影周围有颗粒状粘膜隆起或不对称光亮带。51例均有上述2~5种表现,指出微小胃癌X线检查漏诊的原因多是因为检查方法不当,使病灶未能显示或显示不清所致。
, 百拇医药
    (3)采用多种方法协助诊断。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情况属“胃炎样早期胃癌”。此型胃癌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胃粘膜褪色、充血性改变和(或)粘膜不平整,常规内镜下仔细观察亦难以确定诊断,此时可使用内镜染料喷洒法,特别是应用0.1%的Indiocalamin做对比染色,能有效地显示粘膜不规则改变,如辅以活检可提高诊断率。

    5.忌不重视年轻患者的检查

    青年人胃癌大多属早期胃癌或特殊病理类型者,年龄均在30岁以下,内镜下胃粘膜缺乏特征性形态改变。对此内镜医师应注意:①粘膜粗糙呈颗粒状、弥漫性增厚或发现大面积薄苔样表现者,必须多块、多方向取活组织病理检查;②粘膜不规则浅表溃疡或糜烂灶,尤其是单发病灶者,应常规取活组织检查;③胃壁僵硬、蠕动差,皱襞粗大,形似结节状,深取活检是正确诊断的关键;④不轻易放过粘膜局限性发红、苍白区,必要时重复活检;⑤胃角、胃窦、幽门等部位形态发生变异,不能用目前镜下病变解释者,相应部位深取活检常有异常发现;
, http://www.100md.com
    ⑥比较广泛的粘膜发红或苍白,区域性粘膜不整、不平坦、不规则等,应多点取组织活检;⑦活检部位确定后,第1块组合至关重要。因取材后血迹容易污染遮盖病灶,影响第2块取材。必要时可用8%去甲肾上腺素液冲洗。内镜医师对以上情况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相关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提高青年人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另外,青年人中具备下述临床表现之一,应高度警惕胃癌:①既往健康,不明原因出现上腹痛等上消化道症状,特别是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不明原因贫血,且有阳性家族史,治疗无效者;②已证明有消化性溃疡或溃疡病史,近期腹痛性质及规律发生变化,经内科正规抗溃疡治疗4~6周后自觉症状无改善者;③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已除外肝、胆、胰腺疾病及长期服用有损于胃粘膜的药物史,经一般止血、抗贫血治疗无效,特别是有阳性家族史者;④具有上消化道症状伴有腹部包块,甚至出现梗阻症状者。如能对上述病人及时进行必要的客观检查,如胃癌相关抗原检测初筛,上消化道造影、正规内镜检查及内镜下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百拇医药(张纾难)